分院动态
分院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30日 10:27     点击次数:

中国语言文学类含汉语言文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院最早创建的专业,也是我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编辑处理能力和现代办公技术等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高级文秘、行政管理、广告宣传、文化传播、语文教学等专门业务工作,适应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传播学专业为我院2014年开设的新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共信息传播能力等专业技能,能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编、公关宣传、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协调、公共信息传播以及文化传播等工作,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传播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编辑处理能力和现代办公技术等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高级文秘、行政管理、广告宣传、文化传播、语文教学等专门业务工作,适应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新闻学概论等。另设30余门选修课程。

【实践环节】 写作实训、创意写作实训、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文化采风、口语实训、公关实训、文秘训练、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闻与传播单位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文秘、文化宣传等工作,也可到各级各类中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就 业 率】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一、专业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院最早创建的专业,也是我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秉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汲取鲁迅的文学精神,已形成了“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本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已毕业13届学生共1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均位于学院前列,拥有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17名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50%,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90%。近三年来,编写《应用文写作》、《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教材多部,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项目1项,在国家级刊物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办学16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好评。

本专业现有文秘综合实训室、全媒体传播中心、非编实验室等3个校内实训平台,与绍兴市档案馆、绍兴报业集团、绍兴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绍兴文化传媒产业协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10余所中小学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设立50万元的“立尚大学生成才与创新实践基金”,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亚岗昆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台湾逢甲大学等开展交流合作项目。

二、专业特色

1、推行“强基础”与“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本专业加强语言与文学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使之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应用性训练。在应用性文体写作、教学口语表达、基本写作技能训练、秘书实务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专门设立50万元“立尚大学生成才与创新实践基金”,助推“强基础”、“重实践”的培养模式。

2、确立“一核两冀”为技能培养的突破口。

本专业以强化写作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和秘书技能实训为“两翼”,力求使学生达到“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通过开展创意写作比赛、教师技能比赛和秘书实务比赛等活动,以比赛和体验式教育促进技能培养。

3、构建“第一二三课堂”协同育人的平台。

本专业在坚持夯实中文专业学生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动手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五个一工程”,即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作品、参加一个社团、取得一项资格证书、进行一项科学研究或调研活动,积极构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实践环节为支撑、第三课堂为拓展的创新能力培育平台。

三、办学成效

1、开放性课程促进“校政企深度融合”,培育高质量文化创意人才,实现绍兴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自2005年以来,先后与绍兴日报社、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绍兴图书馆和绍兴档案馆等事业单位签订协议,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学生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2015年,与绍兴市文化传媒产业协会共同合作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并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通过“行走的课堂研学游”实践项目,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素养。近年来,毕业生创办的“绍兴头条”传播平台和“绍兴拉芙文化传播公司”等创业项目,在绍兴及周边已经远近闻名,有效促进了绍兴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2、针对性实训加强职业技能,“教师”“公务员”梦想在此起航,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本专业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开设“教育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和“公务员写作”等相关课程模块,并增加“教学技能比赛”、“公务员模拟测试”等实训环节。以“名师+助教”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证考试针对性实训,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75%。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征文比赛”、“浙江省汉语口语大赛”等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绍兴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毕业生出国深造和考研率也逐年攀升,每年有多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被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录取,2015届毕业生考取公务员、教师编制等比例达30%,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传播学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传播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共信息传播能力等专业技能,能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编、公关宣传、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协调、公共信息传播以及文化传播等工作,成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融合概论、编辑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实务、新媒体概论、电视节目制作、网络新闻与网络编辑、中国传播文化概论等。另设30余门选修课程。

【实践环节】 写作实训、创意写作实训、新闻采访实训、热点调查、新闻采风、传播技能综合实训、公关实训、编辑实训、脚本创作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各类文化传媒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编、公关宣传、广告策划、文化创意以及媒介经营等工作。

【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一、专业概况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我院于2014年开设传播学专业。本专业发展目标明确,各项措施协调配套,已经作为学院和系今后发展的重点专业,逐步形成了“多维度、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所有教师都是硕士、博士,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和勤学实干的青年讲师。其中3名教师同时具有专业技能证书,多名教师为中国新闻图片社社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多媒体竞赛评审专家。目前有实验实训室2个,地方报社、广播电视台等多个实训基地,建立全媒体传播中心,应用型教学与研究特色鲜明。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亚岗昆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台湾逢甲大学等开展交流合作项目。

二、专业特色

1、以市场为导向,构建“1+4”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强化新媒体应用能力培养,提升新媒体时代企事业信息传播的培养要求,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应达到的各项能力,包括一项专业基本素养(人文素养)和四项专业核心能力(新闻采编能力、媒体运行能力、公关实务能力和广告实务能力)。

2、提供多平台、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本专业除了常规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专业采风、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暑期实习)外,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学年论文纳入课程体系,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以实训工作室为平台,打造一套实践教学系统,“厘米影像工作室”已经成功创业;将多媒体竞赛、摄影摄像比赛及创意写作比赛等纳入专业建设,以此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创新社团活动主题,打造学生专业实战平台。

3、重视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为适应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企事业单位对传播人才的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网站建设与维护”、“电视节目制作”等作为重点课程建设,重新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增设“网络广告策划”、“媒介经营与管理”等选修课。通过与绍兴广播电台、绍兴日报社、绍兴文化传媒产业协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设立50万元“立尚大学生成才与创新实践基金”等途径,提升“多维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版权所有:语言文学分院 | 技术支持:海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