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来自元培学院汉语言1804的陈心怡,录取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梦想萌芽
一切结果都有最初的根源,它不过是一步步带你走向想要的地方,其间悄无声息,水到渠成。
大一的现代汉语课,是她第一次接触语言学,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语言学启蒙导师——陈利老师。她记得老师第一次提北语的模样,眼睛里闪着光说,“语言学是一生所爱”。这份纯粹深深触动了她。
她是从大三开始准备考研的,但其实早在大一那堂现代汉语课上,她就知道自己属于北语。而语系、元辅音、语素、层次分析... ...这些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为她的专业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她还在课外阅读语言学的相关书籍,那时她不知道的是,北语的参考书目就在其中。
考研之路
2021年寒假返校,开始准备考研。这一路充满怀疑和崩溃,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崩溃于复习内容之多和杂。她想过要不考一个其他的学校,不过她知道,除了北语,考任何学校她都会后悔的。大家都说“选择大于努力”,但只有在选择的结果出来之后,才能知道选择是否正确。她朴素的信条是,勇敢的人会获得属于他的回报。
越努力,越幸运,开学之后学校又从北语来了一位聪明又漂亮的老师,奚柳青老师。奚老师为她的考研之路提了很多备考经验和方法,是她在黑屋子里洗衣服的一束光。
(奚老师的课)
体系构建
关于专业课的学习,她说,虽然语言学目前属于文学,但它是科学,有自己完整的体系,因此在学习中,相比于记住各种名词解释,她更关注于体系的构建。她深刻记得陈利老师说的,“想考上的话,这些东西要像翻书一样在你脑子里翻过”。而想要做到这样,必须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所学的东西融合成一个系统。比如,语纲是最大的类,以所有语言为研究对象,而现汉和古汉的学习属于汉语小类,因此可以用语纲的理论和现汉古汉的例子来解答问题。现汉和古汉是汉语在历时层面上的分析,因此以现汉为基础,对比学习古汉,能更好掌握古汉的语法知识。
在学习古汉的时候,她遇到过一些困难,例如音韵学方面的学习。她的方法是在图书馆借一本音韵学书籍,对薄弱的地方加以攻破。在学习语用的时候,她对“预设触发语”概念不大清晰,于是借了《语用学教程》来看。她认为要根据自己的问题来选择补充资料。
(语用学教程某页)
稳住心态
在复习过程中,她以效率为导向,而不是时间。评价复习成果的标准不是背了几遍,而是脑子里体系的完整与否。整个考研阶段,她没有定过早上的闹钟,自然醒之后去图书馆复习。“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但在这些书面前,我可以神奇地沉浸进去”,她这样说道。复习之余也要注意休息,我的主要休息时间就是午睡。

后期的话就是反复,反复记忆学习过的东西,反复才能熟能生巧。

(最后阶段,在图书馆各种地方背书)
她认为大家不用追求过强的节奏,过长的学习时间,要找到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状态,自己的复习经验。所有他人的经验都是别人的,考研是自己的事情。心态上,她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相信自己,不去想二战,也不去想调剂。孤注一掷是很痛苦的,但也很有用。
美梦成真
(带学校发的校徽前往考场)
(同桌给的纸条)
一路上,她收获了很多善意和帮助,一一道不尽,全记在心里。元培的四年,是她寻找自我的四年。自此,她终于可以踏进语言学殿堂的大门,并且是追随热爱来到这里的。美梦成真时,唯有感恩。最后感谢自己,绝望时抗住压力,逆袭上岸。